淘寶台灣退出電商市場!阿里巴巴集團光環失效,中國資金是企業在台經營管理的毒藥嗎?政府裁罰有道理?政治問題該如何看待?


基於台灣大陸的兩岸特殊關係,中資企業在台經營需符合《兩岸條例》的規範,然台灣經濟部以淘寶台灣違反法規為由,不只開罰還要求限期改進,誰知6個月的改進期還未過半,淘寶台灣即表明停止營運。



淘寶台灣宣布退出台灣電商市場!


即使背後有著大陸最強電商集團——阿里巴巴的支持,淘寶台灣仍然無預警宣布全面退出台灣市場,各家媒體紛紛報導,無法擺脫中資疑慮是其無法持續經營的主要原因。


基於台灣大陸的兩岸特殊關係,中資企業在台經營需符合《兩岸條例》的規範,然台灣經濟部以淘寶台灣違反法規為由,不只開罰還要求限期改進,誰知6個月的改進期還未過半,淘寶台灣即表明停止營運。


中資真的是淘寶台灣收攤的主要原因?台灣政府刁難中資企業有道理?來聽聽小編怎麼分析。



以這次經濟部裁罰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73條為例,內容極度模糊,只規定了中資企業需要接受台灣主管機關與行政院的規範及審核,而判斷標準或依據則一字未提,導致企業只能用猜測與摸索的方式,去判斷可行動的關鍵點在哪。



《兩岸條例》躲不了,企業想經營就得順著這條規範來。

一家企業不管到哪個市場做生意,都會遇到該市場獨有的狀況或生態。《兩岸條例》就是中國企業在台經營繞不過的議題,就像台灣企業想去日本做生意,就得克服日文溝通一樣,現實擺在眼前,中國企業想在台灣做生意,就是會比別人多出政治與法規問題要處理。

那麼企業面對《兩岸條例》好處理嗎?難,超級難。

以這次經濟部裁罰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73條為例,內容極度模糊,只規定了中資企業需要接受台灣主管機關與行政院的規範及審核,而判斷標準或依據則一字未提,導致企業只能用猜測與摸索的方式,去判斷可行動的關鍵點在哪。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對於產業既不健康又缺乏效率,企業沒有辦法將主要的資源花在產品的設計、對市場的分析與試驗,而必須花費大把的時間在猜測政府機關的考量。主管機關態度不但難猜,還會隨著政黨輪替與人員流動隨時變化。

面對這種狀況,企業應該把談判步調放緩,在盡量降低付出的資源下,將時間拖得長,在這些喘息的時間裡,把節省下來的資源用來應對市場與產品,而且還必須是獲利期間不能太長的模式。為何?因為若獲利的週期太長,最後談判結果大壞,付出的資金尚未到回收的地步,那就會大虧一場。

從這個論點回頭看淘寶台灣,就會發現,淘寶台灣要做台灣賣家與買家的平台需要先衝流量,衝好流量才能獲利,這就導致了賺錢週期需要拉長,使得淘寶台灣對於談判大壞這個結果承受的風險成本太高,最後退出台灣市場也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假設淘寶台灣是自行進口小米家電來販售,一邊談判的同時有貨物銷售,隨時間流逝有一定程度的收益金流,自然也就比較有底氣慢慢處理政治問題,偏偏淘寶台灣選擇的商業模式完全對陣蝦皮、momo、pchome等既有玩家,沒有創新也沒有獨有特色,還是前期燒錢後期收錢的砸重本玩法。

選擇了一個最不好應對《兩岸條例》狀況下的商業模式,是小編認為淘寶台灣難以繼續的主要原因。


以《兩岸條例》來說,每個中國電商玩家想來台灣市場都會遇到,淘寶台灣做為先行者,如果能處理得好,就能比其他的中國競爭者更早應對類似問題,這是企業的先行者優勢。



那麼淘寶台灣無辜承受了《兩岸條例》的問題嗎?小編認為不能這樣說。商場上本來就沒有齊頭式的絕對公平。

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除了要處理法規以及無理議員的口水攻勢,事實上中國企業對比外國有語言優勢啊,而且淘寶台灣可是有整個阿里巴巴集團做技術與資金支持的,每家公司本來有的優劣勢就不同。

而且再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淘寶台灣並沒有從阿里巴巴帶來什麼新的經營策略或手法,在行銷上除了使用淘寶兩個字,以及背靠集團砸錢之外,整個攻市佔率的手法跟蝦皮並沒有太大差別,使用了「淘寶台灣」四個字卻完全沒有利用到這個品牌的價值。

說穿了淘寶對台灣人最大的賣點,還是在淘寶網上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到種類多得驚人且台灣買不到的東西,偏偏淘寶台灣卻要做台灣賣家與買家之間的平台,可說是毫無淘寶精神,台灣人照樣買淘寶網,但跟淘寶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

市場阻礙同時伴隨商業機會,不確定的風險也蘊含致勝的先機。

以《兩岸條例》來說,每個中國電商玩家想來台灣市場都會遇到,淘寶台灣做為先行者,如果能處理得好,就能比其他的中國競爭者更早應對類似問題,這是企業的先行者優勢。

每個想賺錢的都人都需要適應市場,中國企業要處理政治問題;台灣企業有資金問題;外國企業有語言問題,應對好自己的難處且持續獲利,本來就是企業最該做的事,淘寶台灣在市場上的獲利不足以蓋過政治成本,沒有賺頭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中資色彩其實才不是重點。


就如同每個自媒體Youtuber都需要去適應Google演算法帶來的流量浮動一樣,順應、改變或突破外在商業環境的限制,是企業經營該做的基本功之一。



綜合以上所述,小編認為從政治角度看淘寶台灣停止營運是沒有意義的。台灣與中國的政治情勢微妙,事實如此,想做生意的人就得有決心應對,誰能一邊處理兩岸問題還走得順暢,誰就是贏家。

部分新聞媒體以「獵巫」形容,說上一個是愛奇藝,現在是淘寶台灣,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打壓中資企業的狀況。小編要說這兩家中國企業最大的共通點,是不約而同是以砸重本搶市佔的模式經營,當然政治風險造成的隱藏成本超高。

像是蝦皮就利用股權結構,先處理了政治問題,再來玩搶市佔的遊戲,自然比較有底氣與時間。而且部分媒體說愛奇藝退出台灣市場也不對,愛奇藝依然在台灣經營,法規只是改變了公司與服務的架構而已。
就如同每個自媒體Youtuber都需要去適應Google演算法帶來的流量浮動一樣,順應、改變或突破外在商業環境的限制,是企業經營該做的基本功之一。

有的觀點指出棒打中資企業除了情感上的爽度,並沒有對台灣人有什麼更好的價值。小編要指出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創新跟被法律針對是無關的。今天就算淘寶台灣沒有兩岸條例問題,也不代表他的平台會做得更好,否則市佔率不會如此低。

愛奇藝就算要面對政治難題,在台灣能成為追劇首選之一,靠的是本身的產品力。

沒有棒打中資的狀況,不代表這些企業的產品就會變好。

原始新聞連結如下:





背景圖片:電腦、網購、電商、購物車。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