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大數據應用如火如荼展開中,數位時代專題報導各大銀行的數據運用,目前最吸人眼球的創新出籠——未來銀行可能不止透過聯徵數據放款!
這是什麼意思?目前銀行想要放款借貸給一般民眾,為免呆帳風險,勢必要衡量債務人借款後未來的還款能力,以確保能拿回本金與利息收入,而衡量還款能力的主要依據就是聯徵與公司戶薪資數據。
聯徵數據主力是信用卡往來紀錄,一但缺乏信用卡往來,造成銀行對該客戶的了解一片空白,這就是信用小白。而對於自行創業或以現金交易為主的小型企業或商家,也因為沒有數據佐證現金流入狀況,使得銀行不敢放款。
現在,銀行們開始宣稱大數據運用將能處理這樣的需求痛點!
背後的概念其實也很單純,既然沒有薪資帳戶的資訊,那就從其他能夠佐證現金獲取能力的數據下手,不就能夠證明還款能力,進而放貸獲利了嗎?
小編在此要指出:這些沒有金融往來資料評估還款能力的客戶,很可能是永遠找不到可靠數據佐證還款能力的。不能因為金融往來資料空白,就假設一定有資料能夠可靠地證明這類客戶的還款能力,銀行將間接資料視為評斷基礎,可能是期望過高了。
以新聞報導內容為例,使用餐廳往來營業額收帳金額、電子商務的金流往來,這類跟金錢交易夠明確的數據可能相對能起到佐證,但最大的風險在於「可靠程度」,這些金流數據是否夠中立客觀、有沒有做假的嫌疑或可能,將是銀行需要面對的難題。
更不用說其他如社群媒體往來數據、電信帳單數據等,背後都有一堆沒說清楚的假設「定期繳電信費的人,比較沒有金錢的壓力」、「翻桌率比較高的餐廳,有更好的獲利能力」、「客戶評價多且評分高的商家,有穩定的獲利能力。」
這些假設看似合理,實際上常只是拿現實生活的其中一個情境來以偏概全。一個翻桌率高的餐廳可能毛利結構是有問題的,賣一桌賠一桌的餐廳還能借錢給它嗎?從中並沒有辦法夠全面的看出該餐廳的還款穩定度。定期繳電信費的人可能是由父母的銀行帳戶做穩定的扣繳,自己本人的金流可能有大問題。
這些潛在的風險與變動因素太多,根本舉例不完,只從新聞報導去看這整件事情,就可能忽視了背後的種種困難。
那麼難道這些真的沒有應用的可行嗎?小編要說唯一的方式,只有嘗試。
這些數據背後可能真的有一種衡量方式,能夠近似聯徵數據,有效的衡量客戶還款能力。在商業競爭裡,你不做就可能落後,因此銀行別無選擇,只能加快嘗試的腳步。
我們將傳統銀行仰賴的金融往來,如信用卡聯徵、存款數據、薪資往來等,稱為舊數據;經由POS機、電商交易等第三機構的往來資料稱為新數據。新舊數據的最大差別,在於舊數據已經經過了各家銀行長期的驗證,即使並非完美,卻對金融產品放款與呆帳的估算間有足夠程度的可靠性與掌握,銀行對於第三方新數據的應用則還處於探索階段。
如前文所述,舊數據是銀行衡量呆帳風險的主要依據,基於這些金融往來推廣信貸、車貸、壽險等產品也是一直以來都有在做的事情,否則銀行不會開啟信用卡大戰。事實上,基於這些金融往來客戶推廣更有利基的商品,目前也都還有改善空間。
連基於金融往來的客戶推廣金融產品,都有如此高的門檻,銀行想靠這些第三方的新數據增長業務,可以預期將會更加困難。
不管新數據應用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商業行為最終都還是要從業務、業績來看,這些數據能夠賣出多少產品?要用變現能力去衡量數據的價值,這才是不變的核心要點,對於企業來說,數據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有變現能力最重要,數據來源的多元與否根本不是重點。
越珍貴的數據與業務、客戶間的連結就越強。相反的,從第三取得的數據與業績連結普遍都是非常弱的,要運用這些數據拓展商機雖然有機會,但需要搭配更強力的推銷手法去彌補。
銀行與POS機的合作,只能說給了銀行一個更多元的管道去接觸原本較無往來的客群,但是這些客群需要什麼?有什麼特性?以及最重要的是否會購買銀行的產品,這些都有待驗證。
這個策略背後的潛在風險是,就究竟是嘗試過程付出的成本比較高,還是能取得的獲利比較高?沒有人知道。成本與獲利的計算是營利不變的要點。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數據運用遠比一般人以為的複雜太多,而這種狀況也不止出現在金融產業,在所有想用大數據搶佔先機的領域都要面對這些實務難題。
當代的主流觀點是要將數據變成一種能幫助獲利的企業資產,但是數據要變成資產需要歷經不斷的探索,就像是剛從泥土中挖出的原始礦物,不經過一遍又一遍的提煉,怎能發揮數據閃耀的價值?許多企業光是在探索與提煉的過程,就對數據運用失去了耐心,付出許多卻功虧一簣。
現實一點來看,目前企業對數據價值發揮,普遍參雜了太多的情境想像與對實際執行層面的輕視。其中自然有媒體推波助瀾的成份在,畢竟當大家都將大數據運用的口號喊得響亮時,就會帶給企業經營者更多的焦慮,卻沒注意到其中幻想成分過多的事實。
大家可能看著目前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們,比如Google、FB、Netflix,看到他們在數據應用上的成功,以及在市場上的強勢地位,卻忽視了這些公司在相關議題付出的驚人心血,以及有多少的企業也曾想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卻在途中敗下陣來。
但不可否認的是,率先拿著這些幻想去執行、去撞得頭破血流的企業,比保守與駐足不前的傳統銀行更有可能發現市場上新的印鈔機,光是為了這個成為先行者的可能性,就沒有銀行敢忽視。
原始新聞連結如下:
數位時代 專題-信用小白借錢救星—數據!它如何讓銀行重新認識你?
(延伸閱讀:玉山Pi卡、UBear信用卡走下神壇,回饋策略為何無法長久?)
(延伸閱讀:國泰世華銀行,用信用卡數據應對純網銀來襲!)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