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台灣,租屋、租房就是不如買房嗎?銀行利率低,專家紛紛表示買房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增加資產還能創造額外收入,情況真這麼簡單?

 

房屋具有保值性、繳交房租是替房東繳交房貸、有土斯有財等,看似買房一面倒的好處,背後卻有許多沒說的條件與風險。



台灣房市超熱絡,推升房價不斷上漲的同時,各式鼓吹買房的觀點在媒體上鋪天蓋地出現,要點大致如下:買房是人生必要支出、房屋具有保值性、繳交房租是替房東繳交房貸、有土斯有財等,看似買房一面倒的好處,背後沒說的條件與風險,你想過了嗎?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房價過高薪資所得過低,房屋買賣價格非市場合理價值,隨著長期薪資未跟上漲幅、未來少子化趨勢,房價勢必下修,媒體鼓吹提早買房都只是黑心建商的業配洗腦。買房利弊與需要付出的代價有哪些?看看小編怎麼說。


首購族面臨的狀況就是在高總價的情況下,即使能貸到房價的8成以上,進入的門檻依然達到驚人的上百萬,這也是建商推出自備房價一成即可購屋能吸引大量年輕人的原因。


品嘉建設董座胡偉良表示,20年前大安區2間2000萬的房子,20年後淨賺4000萬。這是事實沒錯,但沒說的第一點,就是房地產的超高門檻。20年前拿得出頭期款的人有多少?屈指可數。


現在首購族面臨的狀況就是在高總價的情況下,即使能貸到房價的8成以上,進入的門檻依然達到驚人的上百萬,這也是建商推出自備房價一成即可購屋能吸引大量年輕人的原因。


買房相比其他投資方式,有少見的超高門檻,超高門檻代表每個投資人的起跑點差別太大,買房的投資競爭早在看房前就開始了,光是存頭期款的速度就大大影響了你能不能搶在別人前買到夠有價值的物件,需要投注的心血其實比其他投資方式更高。


另外一個常見的說法是房地產「最」保值。當然,這點毫不成立。


房地產就跟其他投資工具一樣有起有跌,保值有許多的先決條件,最重要的就是地段,此外是社區、建商品牌、重大交通建設、生活機能等。保值是建立在許多條件與假設上的,否則也不會有一堆房地產投資客認賠殺出的新聞了,只看到別人能保值而沒注意到前提,小心誤入陷阱,當大環境經濟下行時,房產照樣會跟著降。


此外房地產的高總價低流動性,使得它相比其他投資方式應對風險的狀況更脆弱。不要常聽人家說有房就是最大的依靠,就算可用房產抵押借貸,但每月仍有固定資金需繳房貸,在資金調度時彈性比其他工具小得多了。


由於房地產的高總價特性,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就只買一間房,在自住需求的前提下,不管專家將租金行情鼓吹得再怎麼高,都是看得到吃不到。


完美的假設是疫情期間,你靠著收租每月有穩定的現金流,現實卻是疫情間你每日擔心害怕被裁員,因為一但沒了薪水,每月的房租該怎麼付?


只要有自住需求,房產性質就不能以純粹的投資看待,所以房地產投資還是得先處理好自住需求,不管是租房或是住父母的房子。

 

所以殘酷的現實是,「有房才有家」雖然不是真理,卻仍然有他的道理在。買屋付出的漫長時間與金錢,對許多人來說也是買到了對生活的主導權。


如果買房有這麼多風險,為何台灣普遍還是瀰漫有土私有財的概念?事實上買房當然不是只有缺點,小編認為買房最核心的兩點在於高財務槓桿與對生活的選擇權。


高財務槓桿是什麼意思呢?買房房貸基本上是一般民眾可以跟銀行借到的最大款項。在提前20到30年的情況下,就先擁有價值1000萬的資產。如果資產減損20%是承受200萬的損失,但增值20%是享受200萬的獲利;同樣地,除了未來30年月月都要被房貸壓著,也是提前30年給了自己一個更有主導性的生活空間。


不管有形資產或無形的生活品質,都會透過財務槓桿放大,壞的好的情況都會倍增。但是只要有足夠穩定的現金流,在風險控管得宜的情況下,財務槓桿就是一個好工具,端看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


偏好租屋的族群認為,沒有每月房貸的限制,旅遊、美食、投資等生活的各方面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是真正的人生,可惜人生百百種,對很多人來說,人生還包含了給父母、另一半、子女更好的生活空間、對未來的保障、不用擔心租約到期的尊嚴,這些又何嘗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殘酷的現實是,「有房才有家」雖然不是真理,卻仍然有他的道理在。買屋付出的漫長時間與金錢,對許多人來說也是買到了對生活的主導權。


承上所述,買房有很大一部分是買附帶的無形價值,就是有這樣的需求存在,因此許多人刻苦買房也哀嘆高房價,但要說房地產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就是謬論了。


房屋需求帶動建設與營造工程,雖然會創造就業機會,但土地有限、不動產低流動的特性,注定這個產業沒有辦法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也無法外銷他國賺取外匯,對一個國家長遠的發展是有限的。


真要擴大經濟發展,還是要從科技業的技術創新、服務業的軟實力,或產品外銷與品牌價值等方面著手才是真道理。台積電的發展可以拉抬周邊房市,但一個高房價的地區跟創造下一個台積電一點關係都沒有。

 

高資金門檻、高資訊門檻,種種苛刻條件讓買房都成為一件值得羨慕的事情。買得起房代表有一定的薪資水準或社經地位,就算不是也隱含了一種高度自律的生活,禁得起消費的誘惑,所以能存出這筆高額的頭期款。

綜合以上論述,買房這件事第一個要分成兩個層面,一是自住,二是做為投資工具,兩者考慮的面向差別極大。當今天是自住需求時,無可否認的就是需要考慮無形價值,上班地點的遠近、地段、生活機能、熟悉度、空間、格局,這些都是購屋者面臨的限制。


購屋者高度客製化的需求,自然也就衍生了投資客的存在,有需求就能成買賣。有錢還能搶時間提早進場,投資人賺得就是這個時間差。在商業上,需求越多的人就是談判弱勢方。當買方因為購屋資金的高門檻痛恨炒房客時,小編要說,真正讓投資客賺到錢的其實是資訊的高門檻。大部分投資客最後主要還是靠轉手獲利,賺錢靠時間差,你想要的房子在他手上,就看你要不要買。


因此房產專家洗腦一堆買房利多都不重要,房地產市場知識應該好好研究,卻是真的說對了,畢竟只有你自己會在乎你的錢。政府也責無旁貸,應該要更普及房地產相關知識,致力於相關產業交易內容的透明化,才是有效遏止炒房客的方式。


除此之外,房屋還是一種炫耀財。


高資金門檻、高資訊門檻,種種苛刻條件讓買房都成為一件值得羨慕的事情。買得起房代表有一定的薪資水準或社經地位,就算不是也隱含了一種高度自律的生活,禁得起消費的誘惑,所以能存出這筆高額的頭期款。


回歸買房的需求,當今天想要自住時,與其看著專家說得各種投資收益講得天花亂墜,不如好好思考自己對生活的需求,資金有限下,你究竟想要什麼條件的房子?


原始新聞連結如下:


好房網 為何華人超愛買房?專家:躺20年就能賺4千萬


好房網 民眾買房超痛苦!央行理事竟稱房價回到合理價格?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居高不下,都是投資客炒房?)

 

張貼留言

0 留言